序号姓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
1刘   义博士教   授1.功能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效应;2.靶向药物和药用材料;3.多功能分子探针。
2
林立刚博士

教   授

1.膜分离研究,从“原材料-膜制备-膜应用”三个角度开展贯通式创新研究
3
张拥军博士教   授1. 智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;2.生物医用材料
4周飞艨博士教   授1.分析方法学(分析仪器和传感器件在疾病机理和检测方面的应用);2.生命分析化学(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化学生物学相关问题)
5马小华博士研究员
1.高性能碳捕集膜材料的制备以及其结构-性能关系;2.聚合物分子筛膜材料在高效氧气/氮气、二氧化碳/甲烷、氦气/甲烷、氢气/甲烷分离方面的研究与应用;3.电子级功能性聚酰亚胺材料以及相关工艺的开发
6臧洪俊博士教   授1. 功能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;2.生物质催化降解转化为能源化学品;3.绿色化学与材料化学
7刘   丹博士教   授1.功能材料设计;2.环境催化;3.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;4.汽柴油深度脱硫
8马建民博士教   授1.电解液技术;2.特种电池;3.理论模拟
9宋立民博士教   授1. 功能性微纳米材料、膜材料;2. 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研制;3. 新能源绿色催化,氢能、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;4. 实用型绿色化工过程合成化学品的开发
10严   峰博士教   授1.特种膜分离;2.油田化学(驱油表面活性剂、破乳剂等);3.工业污水处理药剂的研发与应用
11许世超博士副教授1.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;2.纳米功能材料及应用;3.纺织化学品合成剖析
12王凤勤博士教   授1.多功能性MOFs的设计合成;2.发光材料的荧光传感性能研究;3.环境污染物分析检测;4.光催化性能研究 
13贺晓凌博士教   授1、生物材料; 2、功能高分子; 3、智能凝胶;4、难降解污水微生物菌剂开发和利用
14安会琴博士教   授1.环境友好新型微纳米材料;2.光催化技术;3.电催化技术;4.环境催化
15张建新博士副教授1.有机化学
16王丽丽博士副教授1.二次电池;2.电极材料开发及电解液设计;3. 电催化技术
17张赛晖博士副教授1.新型分离膜材料;2.可降解高分子材料
18许金霞博士讲   师1.荧光探针材料,2.磁性功能配合物材料
19潘世光博士副教授1. 光/电化学合成与技术,2. 多孔骨架催化材料,3. 有机反应多相催化
20曲玉宁博士讲   师1.能源材料;2.环境修复材料
21郭   俊博士教   授1.手性功能纳米材料的理性设计和可控构筑,2.手性功能纳米材料的生物医药应用,3.性质与机制探究和归纳
22郭亚肖博士教   授1.多功能纳米和分子催化剂,2.(光)电催化能源转化,3.太阳电池器件
23孙   跃博士教   授1.功能超分子化学;2.纳滤膜
24沈浏鎏博士副教授1. 碳基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;2. 微流控电化学器件;3. 能源电化学反应/合成;4. 燃料电池、金属-空气电池
25刘   派博士副教授1.聚集诱导发光材料设计、合成与制备 2. 以分子相互作用形式实现快速医疗实时监测 3.有机荧光材料在肿瘤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 
26邹   磊博士讲   师1.超分子/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;2.高分子合成化学
27李淑兰博士副教授1. 纳米生物效应;2. 多功能‘诊-疗’纳米生物探针
28刘玉娇博士副教授1.靶向抗肿瘤药物;2.纳米靶向递释系统
29曹春帅博士副研究员1.  MOFs/卤氧化铋异质结光降解水中新型污染物的研究;2. MOFs及COFs等多孔材料去除大气中CO2的应用研究;3. 基于多孔框架材料的膜的合成以及新性能研究
30赵   琢博士研究员1. 蛋白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;2. 新型材料健康、环境安全性评价;3. 食品安全、消费品安全相关检测技术
31高   杨博士副教授1. 环境友好新型微、纳米材料的设计、合成;2.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;3. 绿色化学新反应,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
32李   楠博士副教授1. 高性能分离膜设计及其在能源和环境中的应用;2. 超分子纳滤膜设计与制备;3.智能材料设计、能源材料提取
33刘永辉博士副研究员1. 新型疫苗佐剂;2. 疫苗与小分子药物递送载体;3. 糖化学生物学
34吴长春博士讲   师1. 有机共轭分子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;2. 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
35张   岩博士副教授1.高强度凝胶材料及其在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应用;2.深共晶溶剂的设计与研究;3.墨水直写式3D打印技术的开发
36潘   杰博士教   授1. 智能化抗癌药物载体;2. 抗癌药物缓控释;3. 纳米医学以及工业结晶的研究
37陈洪丽博士副教授1. 光生物效应与神经调控;2. 光动力疗法;3. 可穿戴 LED 诊疗设备研发
38杨高靖博士副教授1. 二次电池材料与电解质设计;2. 锂/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开发;3. 新型氧化还原液流电池
39任梦田博士讲   师1. cGAS-STING 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;2. DNA 损伤与修复机制;3. 染色质高级结构与核小体动态
40高偲嘉博士讲   师
1.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;2.蛋白印迹聚合物;3.葡萄糖敏感材料
41郭梦雨博士讲   师1.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免疫效应研究
42郝志猛博士副教授1.锂电池电解液;2.超越传统的电池电解液;3.电极/电解液界面化学
43李学敏
博士讲   师1.分离膜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;2.有机合成方法学
44王乾晨博士讲   师1.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制备技术;2.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制备技术;3.无机陶瓷固体电解质与固态电池体系研发;4.电池内在机理方面的理论计算
45李昕扬硕士副研究员1.防热、隔热功能材料;2.超高温陶瓷粉体、陶瓷基复合材料、气凝胶及多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和性能优化
46杨景博士讲   师1.特种功能涂层材料研究;2.膜分离和膜材料领域共性难题的基础研究;3.先进纤维材料研究与应用